初中学历写近2000万字解读红楼梦 他如何用半生痴狂解读《红楼梦》
在江苏南京的一个老旧小区里,有一位名叫张捷的普通市民。只有初中学历的他,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做了一件令人震撼的事——写下近2000万字的《红楼梦》研究文章。没有学术头衔,没有机构支持,仅凭一腔热爱,他用手写稿和二手电脑构建起一个庞大的“红学宇宙”。消息传出后,不少网友直呼:“这才是真正的‘为爱发电’!”
一、结缘:初中生的“红楼”启蒙
1987年,15岁的张捷在镇上旧书摊偶然买到一本残缺的《红楼梦》。那时他刚辍学,正在建筑工地做小工。“书缺了三十多回,前后不连贯,但我一看就入了迷。”他说,“书中人物的命运、诗词的美、建筑的描写,让我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。”
白天搬砖,晚上读书。工棚昏暗的灯光下,他反复翻阅那本破旧的书,用铅笔在空白处写满疑问和联想。“贾宝玉为什么不肯读书?”“林黛玉的诗词到底好在哪里?”这些疑问,成了他日后探索的起点。
二、痴迷:二十余年笔耕不辍
1998年,张捷开始系统整理自己的思考。他买来一摞摞稿纸,每天坚持手写2000字。“有时候凌晨三点突然有灵感,就立刻爬起来写。”
2005年,女儿送他一台二手电脑。他自学打字,开始电子化写作。“一个月练坏了两个键盘。”他笑着说。
他的研究范围极广:从诗词隐喻、服饰美学到建筑布局、饮食文化,甚至梳理出800多位人物的关系图谱。有学者看过部分文稿后惊叹:“细节之丰富、角度之独特,令人难以置信。”
三、方法:土法炼钢的“学术研究”
没有学术训练,张捷自创了一套“土方法”:
·文本精读:通读《红楼梦》超过200遍,关键章节几乎能背诵。
·交叉验证:对比不同版本(程高本、脂评本等),标注差异。
·生活对照:将书中描写与传统生活印证。为理解“茄鲞”的做法,他走访了多位老厨师。
·手绘图表:用铅笔绘制大观园布局图、家族世系表,贴满整个房间。